2013年6月11日 星期二

文章分享: 輸得起是教出來的




因為上次的那個問答比賽 <<< K2幼兒常識問答暨競技比賽


令mami一再反思, 是否mami的管教出現問題??? 以致嵐嵐"唔輸得"的性格...


幸好, 得到朋友們的意見和資料, 在網上找到些誘因和對策的方法, 希望借此機會分享一下, 讓大家一起學習一下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資料來自: 怪獸家長 - 輸得起是教出來的


現今的孩子打從出生起,就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中成長,而新一代的年輕父母更是力行所謂「愛的教育」,讓孩子從小就在鼓勵與讚美中長大,唯恐稍有疏失,會傷害了他們幼小的心靈。


父母常幫孩子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事務,讓他們有個無憂無慮的童年,甚至規劃好未來的生涯發展。然而孩子也因此過於順遂,以致無法承擔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,而常有輸不起、挫折容忍力太差的情形產生。



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?
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:在幼兒園中,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「自我中心」,凡事都要以「我」為優先,比賽時不能輸,輸了就耍賴、不肯玩了,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;


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,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,可能會做不好,就乾脆放棄不做,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。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,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?


◆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
以幼兒氣質而言,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。


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,非得完成不可,否則絕不罷休,而且還常有點挑剔、求好的完美傾向。


堅持度低的孩子,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,或草草了事,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。


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,也會較在意輸贏;反之,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,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,而非失敗。


◆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
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,環境造就人的個性,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,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,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。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,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,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,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,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,都會讓孩子覺得「失敗了,爸媽就不愛我了」。因此,孩子會更力求表現,只許成功不能失敗,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。


 



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
1.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
抗壓性差、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,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,如果屬於「不是贏就是輸」的不妥協型,也就是堅持度高,非贏不可的幼兒,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、順勢要求──「好,還要更好」。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,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,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。
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,堅持度低的幼兒,父母則應多鼓勵、多讚美,先把標準降低一點,在遇到困難時,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,循序漸進,一旦有成功的經驗,會更願意做努力,而不再輕言放棄。



2.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
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,而為挫敗心疼不已,並為失敗找理由,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,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、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,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。


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,爸爸不妨告訴他:「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,已經是很厲害了!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,看到你專心的樣子,我很高興;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,不過那是在騙你,沒有意義,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,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,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?」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,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,在成功時,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。



3.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
孩子有輸不起,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,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,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?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,而非把別人打敗。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,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。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,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。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,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,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,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,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還有另外一篇的分享...


資料來源 : 信誼基金會-學前教育雜誌


如何讓孩子學會「輸得起」?
人不可能一輩子是贏家,遊戲輸了是小事,
孩子的未來會面對更多更大的挫折與挑戰,
學會「輸得起」,甚至比學會「如何去贏」更重要。
輸得起,就是有能力調適自己的心情及想法,
坦然面對不太愉快的逆境,
而且能夠有重新來過的勇氣。


爸媽應該要怎麼做呢?
1.接納孩子的情緒,體會孩子的感受
孩子輸了已經夠難受了,雖然表達的方式不恰當,
但爸媽應試著用同理心去安撫孩子,
讓孩子感受爸媽知道自己不是無理取鬧,
自己其實也很懊惱,只是控制不了情緒。
如果孩子有足夠的表達能力,
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,
然後予以適當的疏導。


2.讓孩子明白「享受過程」比「贏得勝利」更重要
孩子會在意輸贏,有部份原因是在於爸媽的態度。
或許爸媽自認並沒有要求孩子贏,
但如果對孩子輸和贏時的態度沒有適當的表達,
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連結和歸因;
例如,孩子贏時大力稱讚獎勵,輸時卻未給予正面的鼓勵,
甚至表達出可惜的樣子,
就可能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。
爸媽應該強調的是,孩子在過程中是否積極努力、
是否有進步、是否享受其中的樂趣,而對此加以讚揚。


3.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進步,並面對下一次的挑戰
比賽本來就是有輸有贏,有時你贏,有時我贏,
這樣的比賽才有意思。
爸媽可以告訴孩子,他人勝利時,
並不是表示自己很差勁,
而是自己還有挑戰的空間

同時也別忘了提醒孩子看看自己
是不是比上一回更進步。


4.教導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,並示範自己的態度
當孩子遭遇挫敗時,
引導孩子對此失敗作正向的歸因與思考,
讓孩子能夠對失敗結果加以釋懷,
並且還能保持自信心。
爸媽更要鼓勵孩子不要逃避曾經失敗的項目,
以後還要更努力嘗試。


爸媽自己遇到問題時所展現的態度,
也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,
讓孩子看到爸媽遭遇挫敗時如何面對及解決困難。
例如,燒焦了一鍋菜,別氣急敗壞,
不妨與孩子分享:「好可惜喔!
今天吃不到這道菜了,不過沒關係,
媽咪已經知道祕訣在哪裡了,
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吃。」


時常面對輸贏,就愈來愈能保持平常心
從好的角度來看,孩子在乎輸贏、好勝心強,
其實是一種激勵自己的動力,
但是除了有「想要贏」的積極心態,
也同時要有「輸得起」的胸襟勇氣。
爸媽平日和孩子玩遊戲時,不需要刻意讓孩子贏,
以免讓很少失敗的孩子養成無法接受失敗的心態;
應該讓孩子體會「有輸有贏」本來就是常態,
輸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。
如果能從小帶領孩子樂觀、從容地看待成功與失敗,
孩子將能有不怕挫折、
奮勇向前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未來的挑戰。